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
3月30日,烟台大学2024年博士论坛召开,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烟台大学将为胸怀抱负的青年人才搭建好筑梦圆梦的广阔舞台,实现才俊之士大展才华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来自海内外的千余名博士才俊线上线下齐聚一堂,通过论坛与烟大碰撞出最热烈的火花,进而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结缘烟台、认同烟台、扎根烟台,在烟台找到用武之地、打开成功之门, 不断书写城市与人才“珠联璧合”的新佳话。
筑巢引凤,烟大抛出橄榄枝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24年烟台市踏上万亿新征程,正瞄准到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更高目标接续奋斗。2024年又恰逢烟台大学建校40周年,作为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社会美誉度与影响力持续提高,高质量发展正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烟台大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成就人才。
“今天,我们相聚在黄海之滨的烟台大学,畅谈合作发展愿景,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山东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烟台大学2024年博士论坛上,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强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并详细解读了学校人才政策:“学校已构筑形成层次合理、待遇优良的人才引进体系。根据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引进人才分为黄海学者、优秀青年学者、优秀博士3个人才类别,黄海学者又分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引才体系,按照引进人才层次享受人才津贴、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费等待遇。”
其中,黄海学者第一层次引进人才,待遇实行“一事一议”,上不封顶。黄海学者第二层次引进的人才,待遇为购房补贴100万、科研启动费100万(自然科学类)或30万(人文社科类),首个5年聘期内在岗位工资基础上享受人才津贴每年40万。黄海学者第三层次引进的人才,待遇为购房补贴80万、科研启动费60万(自然科学类)或20万(人文社科类),首个5年聘期内在岗位工资基础上享受人才津贴每年20万。黄海学者层次引进的人才,根据工作需要还可以提供团队建设经费、配备实验室和科研助理、妥善解决家属工作。符合学校直聘晋升副教授或教授业绩条件的,可直聘为副教授或教授。
优秀青年学者人才待遇为购房补贴40万、科研启动费20万(自然科学类)或8万(人文社科类)。优秀博士人才待遇为购房补贴25万、科研启动费8万(自然科学类)或3万(人文社科类)。对于学校紧缺急需学科引进的人才,购房补贴还可在引进层次标准上增加5万。
同时,对于全球TOP200高校、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或全球TOP200高校和自然指数前100名高校、科研院所35岁以下博士到校工作且签订3年以上聘用合同的,学校统筹使用省财政资金给予15万元生活补助(视同省政府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符合条件的,可同时享受烟台市购房补贴20万、生活补贴10.8万、留学费用补贴15万等人才待遇。
烟台大学“筑巢引凤”,诚意满满!“我们真诚地期待与大家共同开创烟台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
固巢养凤,吸引人才留下来
高层次人才与高校的良性关系,应当是互相选择,双向奔赴。学校需要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也需要学校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他们看中的往往不仅是薪酬待遇,学术氛围、发展前景、生活保障等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博士毕业投出的唯一一份简历就是烟台大学。”2020年以“拔尖人才”入职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侯传信说,“主要原因我总结有两点,一是入职团队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团队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视野。同时也拥有宽敞的实验室、齐备的材料合成、表征及性能测试设备。二是学校科研人文环境比较单纯。博士期间有幸来烟台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交流期间被景色秀丽、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烟台大学深深吸引、映入脑海当中;后来有幸又参与了烟台大学举办的山东省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又切身感受到烟台大学从校领导到学院领导的热情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及条件,就下决心毕业后争取来烟台大学工作,在海景实验室开展科研,真正做到开心生活、愉快科研。”
“咱们都知道团队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从海外归来入职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孙启静说,“在核学院,由我们副院长赵相金教授带领的非晶与非平衡材料科研团队,目前有6位老师,8个研究生,致力于研发具有极限特性的非晶合金,探索在核电产业中的应用。这跟我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而且团队实验设备基本齐全,所以,这可以说是我选择烟台大学,选择核学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学校设立人才工作办公室,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一对一’人才服务专员。及时协调、加强沟通,着力解决好引进人才配偶工作安置、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障等普遍关心的关键问题。”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强说,学校在切实保障新入职人员子女教育的同时,积极协调烟台市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园入学政策,让家长安心放心,全力保障广大优秀青年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统筹配备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八角湾新校区和综合实验大楼已全面投入使用,科研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和谐。
据悉,参加此次论坛的北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后刘宾,已有入职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明确意向,并依托烟台大学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他说,“烟台大学想我们所想,展示了我们最关心的科研条件、经费支持和生活保障,我们也详细了解了学院的优势科研资源、平台和学科结构,我有信心在烟大的广阔舞台展现作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着力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人才成长体系,把人才引进与学科团队建设相结合,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在资源配置、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扎实保障高水平人才成长。我们致力提升教师职业价值,构建完备的教职工荣誉体系,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持续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烟大倾力优化人才环境,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及时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家属安置、住房等关键“小事”,切实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以“三力”提升,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服务留人。
助凤高飞,让人才人生出彩
当天,烟台大学高层次人才代表田京伟、吴昭景和王晓丽三位教授分别生动地描绘了入职烟大、长在烟大、活在烟大、成在烟大的心路历程。
其中,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绿叶制药集团资深研究员田京伟说,“我在2005年博士毕业就加入到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工作,我的理想就是有生之年能够做一个真正解决人类病痛的药出来。在学校的平台支持下,我主持的治疗抑郁症的国家1类新药,发现了创新的机理与治疗学价值,于2022年获批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获得三期临床成功的三摄取抑制类抗抑郁新药,也是我国第一个抗抑郁化药一类新药。这个药不仅解决了目前一线抗抑郁药物临床治疗缺陷,而且能够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烟台大学是一个开放、包容、学术自由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做基础研究可以兴趣导向、天马行空;做应用研究可以支持企业、服务地方。烟大的科产教融合发展特色,让我们成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践行者。几乎每个学院都建有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以我所在的药学院为例,我们跟国内著名的制药企业绿叶制药有深入合作,成为国内产教融合的典范。”田京伟说,“欢迎各方青年才俊,加盟烟台大学。”
近年来,烟台大学出台了各项创新举措。“相信,日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日益健全的教学、科研政策,将为每一位来烟的青年人才搭梯架桥,让更多青年学者在岗位练兵中精进提升,在创新实践中茁壮成长,在科研攻关中脱颖而出。”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昌说。
如今,烟台大学已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等国家级人才为领衔,泰山学者、省突贡专家为中坚,青年英才活力竞相迸发的人才队伍格局,为推动学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服务“黄河战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中彰显出新担当,展现出新作为。
“人才出彩”成就“城市精彩”。近年来,烟台市加强政企协同,从产业引力、城市引力、平台引力、政策引力多个方面同时发力,打造人才优质“生态圈”,用高层次人才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烟台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领城市,正在大力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这为人才提供了如山海般广阔的舞台。
烟台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获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420个,获批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新药创制2个山东省实验室,正在加快打造八角湾科技创新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蓝色智谷等科创集聚区,这些都能够极大激发人才创新潜能,释放创业活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和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烟台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90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0万人,先后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如今,踏上万亿新征程的烟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梦想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广阔平台。我们坚信大家定将在美丽富饶的黄海之滨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烟台正张开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拥抱来自世界的优秀人才,共聚共融,共创共赢,书写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2024年3月31日 齐鲁壹点)